天亮信念照征程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管理员   阅读:0 次

——一名文秘工作者的“三服务”实践手记

《秘书工作》刊载的《曾把天亮做信念》一文中“把天亮做信念”,这是康旭平先生在《秘书工作》中传递的执着精神,也是我二十多年文秘工作的精神坐标。从基层派出所到开发区管委会,再到国企综合办,这条路上,信念是破晓的灯,服务是脚下的路,而文字是连接二者的桥。

一、在派出所台灯下启程

2001年冬夜,我在毛集派出所参加春节值夜班时,所长一边整理案卷一边问我:“小王,听说你家都是教书的,又是省警官学校学文秘的?能拿动笔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在基层,能写会写很关键。工作要落在纸上,经验才能传下去”。他指着桌上牛皮纸封面已磨出毛边的工作日志:“这些年的案子、纠纷、群众诉求,我都记在这里,重要的内容还用不同颜色的墨水进行了标注。写下来,就能看清规律,找到办法。”这番话如惊雷破晓。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让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文字不是记录的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这盏基层明灯,让我懂得“天亮信念”的真谛——守得住长夜的黑,才看得见破晓的光。

二、在案头报刊里问道

2001年春节后,初入毛集公安分局政秘科工作。面对紧张忙碌的文秘工作,也曾被“写稿如分娩”般的焦虑所笼罩。那时,我深刻地意识到,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我每天都会把《秘书工作》《人民公安报》放在案头,反复研读。一旦遇到没有思路或者写不下去的情况,我就会拿起这些报刊仔细揣摩。记得,一位老领导叮嘱道:“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文字工作者的功夫在八小时之外。”这句话,成了我此后数年“天亮信念”的起点。

三、在四找方法论上突破

2011年12月,我通过选调来到高新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继续从事文秘工作。面对更高标准的文稿起草要求,我时常感到“本领恐慌”。幸运的是,我的领导是位深谙“三服务”之道的行家里手。他手把手教导我:“遇到文稿难题,要善用‘四找’工作法——找资料夯实基础、找案例启发思路、找高人指点迷津、找同事集思广益。”这套方法让我在一次次“爬格子”的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以文辅政的真谛,完成了从“提笔惶恐”到“下笔有神”的蜕变。

找案例——一次筹备淮南经开区医药招商推介会,我看到《秘书工作》一期“结构化叙事”专题,将医药产业优势提炼为“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产业基础好、设施配套全、要素保障强”,这份后来被用作招商模板的文案被领导赞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是《秘书工作》结构化叙事理念的生动实践”。

找专家——在起草关于高新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汇报时,我主动学习借鉴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专家意见,将2011年至2022年上半年淮南高新区的筹建工作概括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招商、高速度建设、高效率服务”,这一总结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找高人——面对经济运行调度会材料难以下笔时,我向经贸发展部门负责人求教。他指点:“数据是骨,案例是肉,百姓原话是魂。”一句“我们不怕等政策,就怕政策等不来”的群众原声,让材料瞬间有了温度。

找同事——在综合协调会上,我观察到党政办主任处理分歧时总说“咱们目标是一致的,有什么情况你跟我讲,我们一定会考虑,咱们共同想办法”,这启示我在文稿中多用“我们”“咱们”而非“你们”,消解对立,取得理解,凝聚共识。

四、在转盘街月光下淬火

康旭平说:“写稿者的自由,源于对规律的敬畏。”在多年的办公室工作中,《秘书工作》一直是我的案头必备,不仅教会了我如何作文,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在淮南经开区工作期间,我的生活节奏是清晨出发、深夜归家。每天早上七点半,我时常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打卡,而晚上10点左右离开管委会大楼时,经过大通区转盘街,时常能看到月亮挂在车前。一年365天,大约350天都在“白加黑”地工作,这已成为我的常态。

2022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我连续几周驻守在指挥部。有好几次清晨,当我把连夜梳理的《疫情防控信息》交给领导时,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现在是能传递火种的人了。”那一刻,我突然顿悟康旭平先生“服务力就是生产力”的深意——我们熬过的每个长夜,都在为黎明积蓄光芒。

五、在火种的微光中传承

2023年7月,我转岗至淮南建发集团综合办,但基层锻造的“天亮精神”始终如一。与新同事分享经验时,我总说:

一学《秘书工作》的思维框架——把散点连成线;

二用基层调研的泥土气息——让文稿长出根;

三练深夜伏案的沉淀功夫——把时间酿成酒。

如今深夜驾车经过大通转盘街,往往还是会见到那轮依旧高悬的明月,仿佛在见证着什么。月光下,我总会想起那些并肩奋战的日日夜夜——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打印机吐出的温热纸张,同事们帮忙传递的浓茶,还有凌晨时分相视一笑的默契。我们这些基层文秘人,哪是什么天生的笔杆子?不过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愿辜负那些期待的眼神。那些熬过的夜、改过的稿、流过的汗,最终都化作了照亮服务之路的星火,温暖着每一个期待“天亮”的黎明。

(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