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张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之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何为“工匠精神”,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能把最普通、最平凡的职业做到极致,爱岗敬业守信,用心专注执着,超越各种利益,甘守清贫寂寞,孜孜不倦进取,精益求精创新,用毕生精力专注用心地做好一件事情。
深刻认识大国工匠精神,我们不妨从德国、日本两国入手。这两个国家土地不大,人口不多,其制造业却在世界独领风骚,成为稳步发展的经济大国。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对工匠精神的敬仰、崇尚已经融入血液中,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自觉和生活工作习惯,一技一品,精益求精,造就了国家的竞争力。
20世纪初,德国的泰来洋行承建了甘肃兰州的一座桥梁,1909年竣工,按照当时的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这座桥梁屹立至今,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经历了枪林弹雨,桥面木板被烧,斑驳的桥梁上留下了深深的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初。到了1989年,在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严谨的德国人同时不忘申明合同到期。如今,这座桥梁仍然在照常使用。
在日本,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米饭,这一做就是50年。如今86岁高龄还在坚持着。他把一碗小小的米饭做到极致,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过来排着长长的队伍就为了可以吃上他做的米饭,甚至还有人从千里之外赶过来品尝。他叫村嶋孟,煮饭50年,把普普通通的米饭做到了一家饭店的招牌,被日本国民称为“煮饭仙人”。
抛却两国的侵略历史去看待两国,日本一直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锐意臻美、严谨理性的德国,信奉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专注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德国制造”, 成为百年传承的灵魂根基。
社会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成为大国、强国,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植根全体国民的思想里,落实在行动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勤劳,而且智慧,从来不缺工匠精神,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就是例证,中国工匠的发明创造早已惠及整个人类。
2015年,中央电视台五一期间放映了大型人物纪录片《大国工匠》,片中介绍了8位平凡又伟大的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青岛四方机车高级技师宁允展、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两丝”钳工顾秋亮。为何称他们为“大国工匠”?他们的“绝技”体现在哪呢?比如说顾秋亮,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大国工匠”的故事,主要弘扬的是爱岗敬业精神,他们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信仰,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用实际行动培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职业信仰精神。
我们今天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升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呼唤并迫切需要大国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认识大国工匠精神,不能仅仅狭隘地认为是一种技能的提升,或者是一个产品质量的保障,或者仅有制造业才需要大国工匠精神。一个世界性大国、强国,必须具有全民族、全方位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工匠精神必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在工匠精神的支撑下,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企业管理才能造就具有持久竞争力、市场占有力的百年老店;文化建设才能创造出滋养民族精神、满足人民需要的文艺精品;教育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尖端人才和具有深厚造诣的大师。
今天我们重视大国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大国工匠精神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的明确提出,深刻反映了国家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重视,深刻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
今天我们树立大国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没有过硬的技能,不仅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做出应有的贡献,甚至无法利用、享用社会现代文明成果,成为历史的弃儿!必须加强教育引导,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的官本位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把做行家里手作为人生职业设计的重要方向。树立大国工匠精神,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改变传统观念,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技能提高。
当前,培养、树立大国工匠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改变传统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工匠精神的坚定信念;要制定方针政策,多方举措,让倡导的工匠精神落实到具体方面;要从始至终保持长久的战略思想,克服一切存在的困难;要在全社会营造倡导工匠精神、尊重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变为一种行为习惯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植根于人民大众,有根基,有依托,有发展。
大国工匠,造就行业尖端、事业巅峰;大国工匠精神,养育中华民族新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文明性、前瞻性、实干性、广博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就国家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全面建成我们的“美丽中国”,涌现出更多的“工匠”、“巨匠”,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